繼續消化存貨當中。

這次的類別變成旅遊書,看看對於其他人而言,旅行的意義,到底是什麼。

1.,跟我老弟度蜜月(Honeymoon with my brother),Frnz Wisner;譯者,柴雲。

故事是這樣的。在作者與愛情長跑多年的女朋友即將要結婚的前一週,女友卻因為長年以來的焦慮症,最後無法和作者踏上教堂。在狂亂、醉醺醺的幾天後,才發現蜜月旅行的行程怎麼辦?作者找了成年後已經有點生疏,也是單身弟弟一起去哥斯大黎加,把蜜月行程跑完。但是在受夠旅行社的套裝行程、什麼都安排好的僵化日期後,他決定辭掉工作,花個一年的時間,和弟弟來一趟真真正正的自由旅遊!

故事開始描述到各地的旅行趣事。在寒冷的東歐,熱情而有點混亂的拉丁美洲,文化上差異極大的東南亞,原始而遼闊的非洲,這趟旅行是真正的深度之旅。當然有城市,但是更多的,是在描寫身為兩位背包客,在旅行中碰到不同的人、事、物,和他們互動的故事。看著兩兄弟在印尼看大蜥蜴,在越南的異情戀情,在非洲被獅子看,搭配上作者(或許還有譯者?)的妙筆生花,這是本娛樂性很高的書。

個人最喜歡其中的一個篇章:「把錯誤的手冊丟到垃圾桶裡吧!」在越南的經驗,讓作者首次把旅行人的聖經,Lonely Planet(寂寞星球),丟到一邊,完全依靠自己和當地人的交往,來探查最值得遊覽的地方。

引用其中的一段話:
「動搖了吧?再聽聽你要是丟棄了(旅遊書)之後會怎樣。你會跟更多的人接觸,跟更多的人聊天。而這些人會主動邀你上車,帶你要去的地方;會主動請你吃飯,有的人還會推薦一些有的沒的。你會覺得你的收穫變的好多,你會收到你意想不到的禮物,會多交到好些朋友,會多經驗許多有趣的事情。你也會突然領悟在你外出旅遊途中,你不用看盡一切。那些博物館、教堂她們下次還是在。」

是啊,如果自助旅行就是按照旅行書上的指引,一個點一個點的跑,壓榨到自己精疲力盡,那旅行有什麼意義呢?最重要的,不就是我們跟不同人互動,親身體驗的感覺?曾經,我也是寂寞星球的愛好者;但是,是不是離開了旅遊書,就真的不行了?少看一些所謂必去的景點,少吃些推薦的美食(這倒是還好),是不是旅行就不完整了?對以前的我來說,或許是這樣;但是慢慢經過這幾年的經歷後,有點不同。旅行不為了任何人,沒有去到一些點,的確會讓你在根朋友聊天的時候有點遜掉,但那又怎樣?旅行不是證明自己到過很多地方,很厲害很屌;旅行更多的是一種「感覺」!

所以這次在丹麥,即使路程遙遠,但是我們為了重溫童年的感覺,當天來回七個小時的車程,去了樂高樂園;在Flam,大部分人都是當天就走,我們硬是多留,騎著腳踏車在附近逛,爬山,欣賞景色。

別人怎樣旅行,價錢多麼經濟實惠去了多少地方,那是人家的事情;對我來說,最重要的事,是旅行的感覺!看完這本書,或許下次應該試試看更大膽的行程?畢竟,我頂多只是幼稚園等級的背包客,都是去一些很安全的地方。該升級一下啦!

2.沒有預約的旅程(without reservation),Alice Steinbach;譯者,甄晏。

作者作為單身的資深記者,突然有一天,想要去實踐自己到處看看的夢想。暫時從工作退隱,到巴黎、倫敦、米蘭、威尼斯,作者(和譯者)用深厚的文字,展示出了和上一本書迥然不同的風格。更加的深沉,更加的洗鍊,更多的自我省思。

但我不喜歡這本書的風格。

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辭強說愁。我沒有作者那麼深厚的文化背景,沒有他那麼多人生的閱歷,這本書上文字上的雕琢,不斷出現的名人、佳句,讓我閱讀起來非常的不爽快。身為1985年普立茲獎得主,作者的文字功力當然是無庸置疑的;但對我而言,還是平鋪直述的白話,讓我比較舒服。閱讀就跟旅遊一樣,重要的是能不能對到胃口;有時候當然要啃一些比較硬的書籍,但是在完全以娛樂為前提下的閱讀,這本書給我的效用並不高。

或許有人就是喜歡這樣的風格,但我誠實的說,我從來不是文藝青年,也無意假裝自己有多好的文學素養。完全無法引起共鳴,應該是在閱讀這本書時,最大的遺憾吧?

第一本書即使有些翻譯上奇怪的地方,和冒險經歷不夠深入的感覺,但是看起來很開心,至於第二本,我想應該比較適合二十五年後再來看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oveb3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